今年端午節迎來首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而人是科技創新的核心因素。這個節日的設立,是對中國8100萬科技工作者的關心與致敬。
科技創新與科研人員被置於更加重要的位置,與此對應的是,中國迎來新一輪科研成果的“井噴”:天舟一號上太空送貨加油、“蛟龍”號下探馬裏亞納海溝、C919大型客機首飛、量子計算機問世、可燃冰試采成功……去年“科技三會”以來,我國一係列重大科研突破的集中亮相不僅極大提振了中國人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也令全世界投來注視的目光。
對於天舟一號貨運飛船成功發射,俄羅斯齊奧爾科夫斯基航天研究院院士熱列茲尼亞科夫評價說,這是中國航天向建設軌道空間站邁出的“巨大一步”,這在國際航天界也是一個令人矚目的事件,“我們見證了另一位重要選手的崛起”。
對於“蛟龍”號載人潛水器下潛至世界最深海溝馬裏亞納海溝六千米處,世界第一個下潛到地球最低點的美國海洋學家沃爾什表示,中國的深海探索正在推進人類對海洋、對地球的認知,這讓人印象深刻。他還特別稱讚了由中國上海海洋大學等機構打造的萬米級“深淵科學技術流動實驗室”項目。
沃爾什說:“他們的工作相當腳踏實地,先設計建造最有利於現階段科研的著陸器和無人潛水器,然後才是萬米級載人潛水器。我希望他們的探索工作富有成效,並預祝他們未來取得更大成功。”
對於中國大客機C919首飛成功,美國研究航空市場的國際預測公司航空專家道格拉斯·羅伊斯說:“中國希望在商用飛機領域追趕歐洲、美國,這是朝著這個方向邁出的一步。”他還指出,如果C919能獲得美國聯邦航空局和歐盟航空安全局的適航認證,將是該項目的“巨大勝利”,也表明“中國的民航業取得了巨大的進步”。
對於中國對南海可燃冰試采實現連續187個小時穩定產氣,英國廣播公司報道說,南海蘊藏的可燃冰被認為對未來全球能源供應非常關鍵,而中國這一突破是漫長旅程邁出的第一步。墨西哥經濟研究和教育中心能源問題專家胡安·卡洛斯·莫雷諾—布裏德則認為,中國對可燃冰試采成功是在能源領域邁出的重大一步,這一突破顯示出中國在科技進步領域的巨大投入。
隨著走到世界前端的科技成果越來越多,中國在全球科技舞台日益令人矚目。在這一過程中,中國始終懷著包容開放的心態,將國際合作與競爭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通過“一帶一路”建設等方式將上述科研成果輻射至更多國家,實現共同發展。
根據本月25日出版的英國《自然》雜誌增刊“2017中國自然指數”,中國近年來發表的論文總量在不斷增加,由中國與國際學者合著的論文比例也在逐年上升。最新統計結果顯示,到2016年,自然指數追蹤的中國論文中,超過50%是由中國學者與國際同行合作完成的。
德新社在題為《巨大跨越:中國發射首艘貨運飛船》的報道中援引澳大利亞航天專家莫裏斯·瓊斯的話說,中國在航天領域取得的進步為與中國展開空間合作的歐洲國家帶來了新機會。他形容中德在空間領域的合作是“強勁和富有成效的”,並相信這種合作在未來還會加強。
在能源方麵,麵對世界環境惡化和部分新能源開發成本高昂等情況,莫雷諾—布裏德指出,可燃冰開采未來或將為中國乃至世界提供新的清潔能源選擇,為一些受環境問題困擾的國家帶去福音。對拉美國家和地區來說,這次試采成功在創新能源開發和打破技術壁壘等方麵可能預示著良好前景。
文章摘自:新華網